
崔自默:多维立体,绚丽璀璨(中)
文 ∕ 张晴(黑白梦幻)
“浪漫即牺牲”
父母中年早逝,是崔自默心中最伤感最沉重最难抚平的伤痛。也因为伤痛,使他对于生命的意义体味最深,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与表达,也最通透和全面。
享受天伦之乐,是人世间最动人最美好的情景。相信每一个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一直能陪伴在身边。然而,崔自默的父母,却在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达到78岁的今天,因为疾病而双双早逝,永远离他而去。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的崔自默,提起父母,眼圈即刻红了、湿润了,哽咽了。
生命无常危脆,如此无奈,不得不让人发出无助的喟叹!
从小在故乡农村的小院子里,父母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点点滴滴都印刻在崔自默的记忆中。随笔集《从前》,是崔自默出版的诸多作品中写小时候经历的一本书。字里行间,大量的笔墨,都是写父亲母亲的。朴素的文笔,饱蘸着深情与哀思。
崔自默的父亲崔中基,是一个农民,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会中医,通药学、医理和脉象,也喜读书、擅书画、摄影等。身为农民,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地道的文人。他教语文,做班主任,尽职尽责,一丝不苟。因他带的班成绩最为优秀,后被抽调到乡联中作老师,教语文、美术和生物。他勤劳节俭,待人热忱,因经常给村邻免费看病,人缘极好。即便在寒冷的深夜,也会有人来敲门求医,父亲二话不说,穿上衣服就走。提起父亲,有关的画面就会在崔自默脑海里如影带一样播放:父亲总是用自行车驮着他送他去坐车回高中,下雨天,父亲在一望无边的沙土路上使劲踏着车,身体往前一下一下地弯过去,泥水甩满他的后背;每次跟父亲赶集时,父亲总也舍不得买东西吃,而是一直饿到很晚回到家,然后大口大口地吃母亲擀的面条;冬天的夜晚,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家人围在炕头上,一边搓玉米棒子或掰棉花桃,一边听父亲讲《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成语故事;上小学时,父亲和叔叔们放工顺道路过学校的操场时,他们会放下锄头精神饱满比试跳高,以刻意带动和影响他与哥哥参加体育锻炼;考上大学后,父亲从河北送他到陕西咸阳的学校,给他买了一个收音机,叮嘱他多听英语,同时握着他的手说着那句至理名言——“自己管好自己”。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不知疲倦的父亲,却突然倒下了。崔自默在散文中对父亲去世当晚的情景是这样写的:“那天晚上,父亲躺在我怀里,说:我死后你要照顾好你母亲和你妹妹。不知为什么,我当时竟冷静地说:爹,你去吧,‘人生如朝露,寿无金石固’,再过几十年,我们还会见面,我还是你的儿子。父亲听了,面无表情,没再说话。记忆中的父亲,一直是高大的,他支撑着全家,曾严厉地管教我们,但一切只是为了我们的进步;现在,他竟躺在我怀里,浑身干瘦,几乎落尽了头发,大小便开始失禁……”“那天晚上,父亲忽然就去了。我感觉他还在,但又不知到了哪里?我、哥哥和堂哥三个人,推着父亲的遗体,穿过福州馆前街和寿长街,到友谊医院的太平间。两天后,父亲所在的大直要乡中学来人,大家一起举行了一个很小的告别仪式。到八宝山火化后,父亲便从此长眠在了北京城西北方向的佛山陵园。没有人知道,在那山脚下,休息着的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我的恩父。”
时至今日,在崔自默画案书桌的抽屉里,珍贵地存放着一件父亲生前用过的物品,一支曾经在他高三考试时,父亲第一次借给他用过的手表。想念父亲时,他就拿出来看看,摸摸,思绪飘得好远,恍惚间,父亲严厉而慈祥的面影,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年,母亲也溘然而去。对于母亲,崔自默记忆最多的,就是吃饭和穿衣。母亲性格温和,心灵手巧,年轻时,喜欢在做饭时快乐地哼唱戏曲。面条、菜粥、饺子、干菜包子、面疙瘩、白菜炝锅面条等,是崔自默至今仍然最喜欢吃的东西,他认为这些都是他真正的生活之源和生命底肥。
饺子情结,是中国人的一种乡土文化,几乎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珍藏和感念着小时候母亲包的饺子,记得其留在唇齿间的美好滋味。崔自默自然也不例外。母亲包饺子的身影;大学返校前母亲一大早起来煮饺子、默默在门前送别的身影;母亲点一盏灯,在装满麦子的水泥柜子上面放上案板咯噔噔地擀面的身影,以及母亲织粗布,然后做衣服、做鞋的身影……都如一幅幅油画一样,温暖而甜蜜地挂在他心里。尤其是要往锅里下面条或饺子时,母亲把灯移到灶台边的墙上,一掀锅盖,热气满屋,母亲在那白色热雾里,朦胧而自然微笑的样子,真是美!
这些平凡而生动的画面,崔自默每每想起,都感伤不已。母亲极其善良和蔼,很少发脾气,一生中母亲唯一一次动手打他,是他在一个中秋夜忘记学习玩到很晚才回家且不知悔过,母亲便顺手拿起一根棍子打在他腿上,他没哭,母亲自己却心疼地哭了。崔自默说,他平常很少看电视,偶然在描写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中,如果听到剧中人叫一声“娘”,他就会立即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觉得,那声音似乎是他自己喊出来的,恍惚中,他觉得他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见到了年轻的母亲。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令人揪心的古语,崔自默理解最深。在母亲去世的第三天,他写了一篇《哭母文》,字字句句,刻骨铭心,深情并茂,催人泪下。其中他写道:“儿也不孝,儿也无能,终日东走西奔,不能服侍母亲左右,然食宿之间,时时挂念者,母亲也。母亲康健,儿之幸也;母亲快乐,儿之福也。母亲好强,常言连累于我,此何言哉?母亲一生为儿等着想,无微不至,直至瞑目,又何曾让儿受累一日耶?呜呼,愧杀儿也!儿今长跪而恳求母亲,来生转世,还作母亲子。”
崔自默称他的父亲为恩父,母亲为慈母。父母的双双离世,使他体会到人生最大痛苦和遗憾的同时,也开始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说:“人生真的很短暂,即使我们都活到100岁,也才有区区3万多天。如何正视生命?如何走过短暂的一生?如何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些问题,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他的思考是:要珍视生活,热爱艺术,让生命更灿烂。艺术,是崔自默的第二道生命线。“大艺术,是大浪漫,不是靠小情趣所能获得。真正的艺术,是生命的寄托。大成就,需要付出大代价。大浪漫,就是大牺牲。”说这话时,崔自默表情很严肃。
环保精神与“默纸”寓言
我一向对抽烟的人很排斥,除了生理上的极度不适外,总觉得,抽烟是一个人不自律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懂得自爱,更不懂得爱人爱环境。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社会属性,你整天搞得乌烟瘴气、烟熏火燎,就丧失了作为社会人的公德意识。所以,我常常用是否抽烟来判断和观察所接触的人。
观察到崔自默不抽烟,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直截了当问他“是否抽烟”?他立即说:“我反对抽烟。”
“您为什么不抽烟?”我追问。“在公众场合抽烟是素质低的表现!”他很干脆。他的回答,让我有些惊喜。虽然我心里一直反感抽烟,但很少有机会把这种得罪很多人的话痛快地说出口。
实际上,崔自默把抽烟与做人素质和环境早就联系在一起了。在北京西山脚下,有一座精美的古典建筑,是从南方移建过来的四百年前的明代徽式建筑,气势辉煌。在这里有一个“默艺空间”,是属于崔自默的艺术沙龙。他为“默艺空间”很郑重地列写了十条“交游条例”,并一一作了注解。其中第10条写道:“为他人健康与馆藏安全起见,禁止吸烟。”对这则条例的注解,他写的几乎义正言辞,直指做人素质:“吸烟害人健康,影响环境卫生,且有火灾之危,不征求意见是不知尊重人,不知尊重人就会胡乱扔烟头,非善者之行。”不知道到“默艺空间”浏览的抽烟者,看到这句话会不会汗颜?就抽烟的话题,崔自默一下子拓展了很多关于环保的观点和令人惊奇的论调。
在采访间隙,崔自默拿出他的《得过且过》和《我非我集》随笔集送我,书的外包装有塑封膜,在他与我同事聊得正欢时,我轻轻撕下了书的塑封薄膜,环顾左右却没有发现垃圾桶,于是紧紧捏在手里。不料,我紧紧捏着塑料薄膜的细微动作,却被谈笑风生的崔自默看在眼里,他停顿一下,微笑着对我伸出手说:“给我,把你手里的垃圾给我。”继而,他从我手中接过塑封薄膜,然后干脆利落地装进了自己的长裤口袋,说:“看见了吧?这就是养成环保的一个好习惯。当你在别人家里或在大街上没有发现垃圾桶时,完全可以把垃圾装进自己的口袋。”随之,他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一次,他和一位抽烟的朋友去拜访一位老师,进门前,那位朋友把刚抽剩下的烟头顺手放到门厅的花盆里。崔自默很恼火,他逼着朋友把烟头捡起来装进自己的口袋,还要把已经存在的另一颗别人扔的烟头也捡装起来。他分析道:细节是一个很要命的东西,别看一个小动作,直接反映做人做事的态度。你在人家门口扔烟头,人家发觉了会怎么看你?即便不是你扔的烟头,因为你抽烟,就有可能被认定花盆里的烟头是你随便扔下的。
另一个我观察到的细节,也很值得一提,崔自默在离开房间时,不仅关掉灯和电源开关,他甚至连门外的电表闸都要随手关上。
细节,让我感觉到环保精神已如血液一样渗透在崔自默的骨子里。就连剃光头,他都能跟环保联系在一起,他说:“男人们应该集体理光头,既省水又省洗发液,还为国家节约巨大的水资源,且减少了化学污染物。‘光头文化’与环保主义精神共明。”说这话时,崔自默伸手摸一下自己闪亮的光头,眉目灿然。
前面提到的“默纸”,是一种最纯粹的原始手工造纸,不添加任何化学成分,不印刷,不书画,完全环保。符合崔自默追求“低碳艺术”的超前理念,是环保精神的具体而微。“在‘默纸’里,一叶残片就是一个时空,一个完整的世界。它提醒人们内省、自觉,应该放慢脚步,和谐心态。他说:“我们企图认知无限的世界,认为知识越来越丰富、完善,实际上,离世界本相越来越远,未知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越来越远。要认识无穷的未知,就要从认识有限的自我开始。首先,要把自己与自己和谐起来。远离知识迷途、文字迷宫,回归真实而可爱的生活,那多好啊!”——这话语中,跳动着一颗期冀世界和谐的大美之心,既渗透着崔自默“慎独”的人生消息,又饱含着他对社会对自然的大爱。
教育就是要讲究“实战”
在勤学苦练中一路走来,崔自默不断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同时,他又时时为中国教育忧心忡忡。他认为,只知道自己埋头研究,而不懂得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伟大事业缺乏人才继承,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他为中国教育积极地做着各种努力,写教育系列文章、投身社会慈善为贫困学校儿童绢画捐资;2011年春他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中国文化基金捐资100万元,以国际视野弘扬民族艺术,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在崔自默的工作室,收藏着一幅具有“红色年代”特征的巨型牌匾,上面有八个金色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八个字,是崔自默英年早逝的父亲曾经为大直要乡中学题写的。这是他父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朴素心声,也是一辈子孜孜追求的事业理想。崔自默深知教育事业在父亲心目中的崇高位置,自己今天关注教育,也正是继续父亲的人生理想。
面对当下的教育问题,崔自默发出诸多感慨。他认为考试文凭、职称成果评比之类世俗而浪费,他发出“解放孩子宣言”,呼吁天下所有可怜孩子们的家长们联合起来,把他们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不要简单屈从作业,不要幼稚攀比分数。他说:我不反对科学的教育体系,但是反对愚昧的教育方式。
崔自默左手端着笔记本电脑,右手用毛笔在墙壁的画上抄写着诗文。密密麻麻,青一色漂亮的蝇头小字,他写得随性,似乎不考虑布局问题。就这样,一边抄写,一边给我畅谈关于教育的问题。抄完之后,他盖印的情态也很让人惊异:在众多的印章中挑出几枚,在桌上快速地打几下印泥,丝毫不作停留,转身便直接盖在了墙壁的画上,那么迅捷、端正、精准。很多画家盖印需要瞄上一会,可崔自默却如此随意、轻松,像干很平常的家务活一样。他的解释是:“熟练,熟练,再熟练”;“普通劳动创造经典。”
在给送我的书上题诗签名时,书被桌上高低不平的其它物件架着,斜斜地,放还没放稳,崔自默就已经下毛笔写了。我着急说:“书没放平呢”,他一边眯眼一乐,一边挥洒着说:“不用那么麻烦。当一个人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随便轻松地一伸手,就是高超的艺术。这就是实战。”此言狂傲而潇洒,在他这豪放不羁的背后,他所付出的“普通劳动”,个中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他早已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了。他也经常给学生们讲:“你想要出类拔萃,背后就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
关于教育,崔自默说:“我很少给学生直接讲艺术,大多只讲做人、做事。边玩边学,寓教于乐,不假正经,不互相拖累。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他认为,当学生做人和做事都可以之后,才可以讨论学问,当然,有时就已经不需要了。实事求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皆学问。
在辛劳的艺术创作之余,崔自默始终没有放弃学术研究和理论著作。他说:“学术研究,虽然使我创作之外更为辛苦,但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使然。”学术、艺术、社会,这是支撑大师之鼎的“三足”。时下对于“大师”的称号,似乎已被滥用得有些贬值,但崔自默毫不避讳,竟然公开声言“大师的帽子,你不要我要”,他没有糊涂,他的理由是:“大师,不是桂冠,而是责任!”
“正在进步”的过程中,崔自默体验并总结出对人生极具积极意义的《四种心态》:敬畏心、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他常常把这四种心态郑重地分享给学生们。对学生,不论年龄大小,他都会时刻提醒他们注意每个细节,端茶倒水,都是思维,都有学问。有些学生倍感珍惜在他这里的时间,受益无穷,从而改变了处世方式,甚至改变了一生命运。言传身教之外,崔自默私下还资助一些有才气而家庭贫困的学生。他还不让外面宣扬,说那样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状态。这其中,透着崔自默对学生的尊重和体贴。
“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
“真诚和善良,是你唯一的资本”,崔自默总是这样不断告诫自己,同时也告诫他的学生们。
但是,现实生活中,说假话的人太多,有时会让他感到很悲凉。
前不久见了一次崔自默,他的姿态一直都是笑眯眯的,我问:“崔老师您为什么总是笑呀?”他说:“见到你高兴呀”,随即又说:“张晴啊,感觉你很单纯,很简单,跟你见面我很放松,可以实话实说,不用装。”接着他说很多时候在外面跟别人打交道,或者在单位开会什么的,大家内心都很复杂,且总是说假话,而他只要实话实说,要么就把天聊死了,还得罪了人,要么就让会议有种开不下去的尴尬,所以,有时也不得不说一些假话,这让他内心感觉很不好,且有种悲凉感。
尽管如此,他的骨子里依然崇尚真诚和善良。他认为,除了身外物质,就是心性、本质、良知,对一个人而言,内心的醇、淳、纯,至关重要,也是真诚的最好体现。
在生活中惜时如金的崔自默,曾为迷路突然闯进他办公室的一只小麻雀,忧心忡忡了半个下午,当最终让它安全回归自然后,他一下子孩子似的欢天喜地,并写了篇散文《我记得,那只麻雀》作为纪念,文章细腻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对小小生命的善意尽在其中。
一次在贵州台江的农贸市场,崔自默看到老婆婆异常精致的刺绣艺术,爱不释手。老婆婆要价100元,可是在崔自默眼里那刺绣值200元,于是他掏出200元要买,有意思的是纯朴的老婆婆不同意。为此,两人展开了“争执”,此情此景,十分感人,传为佳话。当今时代,竟然有如此热爱生活而不贪便宜的人碰在一起,真是难能可贵。
我特别喜欢白色的百合花,每在街上路过花店,看到百合花时,总有种走不动路的眷恋感。有一次,在崔自默工作室,在一个大花罐里,插着一大束盛开的白色百合,我无意中目光初触,忍不住一阵惊喜,由衷赞叹一句:“哇,我最喜欢的就是白色的百合花!”崔自默一听,立即说:“这花你拿走吧,送你!”虽然最终我拒绝了,但他那份天真与率真,“送人百合,手留余香”的真诚和善意,我却记住了。
几年前,我的长篇小说《漂在北京》在杭州举行了一个读者见面会,缘于崔自默是北漂佼佼者,这本书的策划人陈远志先生便特邀崔自默为此次见面会的嘉宾。活动结束返京时,因航班晚点,机场给每位旅客免费发放了一包夹心饼干,在吃饼干的过程中,因放置不稳,其中两块饼干滚出包装,滚到了椅子的靠背处。当时,我捡起饼干,正犹豫如何处置时,崔自默说:“别扔,咱可不能浪费农民的粮食啊!”于是,我将饼干又放回包装袋,随后,崔自默抓起那两块饼干,很快吃了下去。这与那些为了面子无度浪费和过度炫富者相比,崔自默是本真的,朴实的,他对农民的粮食充满了敬意和善意。
“善即智”,“智慧即幸福”——崔自默有此论断,初听似唐突,听他细讲则极有道理:“专心致志,金石为开,有了真诚与善良,便有了智慧的根基;有了智慧的条件,才可以创造物质生活、享受精神生活,才能幸福。知道并能够奉献,就是大幸福。”他还比喻道:“别怕借光借火给人,因为你自己手中的火把的亮度并没有因此而减弱,你没有任何损失;恰恰相反,因为你的借火而又有一把火亮起来,你也得到了好处。”最后他总结道:“善根福果,善良和智慧,会使我们双赢!”【未完,点右边链接阅读(下):http://hbmhzq.blogchina.com/727811230.html】
张晴最新散文集《心中盛开的向日葵》
期待众亲们暖心支持!!!
预定购买此书请加微信:443198455(请添加时注明订书)

作家张晴-百度百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