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与饺子
2016-11-07 15:36:28
  • 0
  • 10
  • 256
  • 0

莫言与饺子 

该文选自张晴最新散文集《心中盛开的向日葵》

⊙文/张晴(黑白梦幻)

        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的一大伴着争议的盛事。

     但在我眼里的一大毫无争议的盛事,却是──我和莫言都特别爱吃饺子。虽然这明显有跟莫言套近乎之嫌。

莫言能够成为作家莫言,据他这个会讲故事的人讲,是饺子的功劳成就了他。

      初见莫言,是十几年前我在鲁迅文学院蹭课。
      我提前进了教室,找一个不显眼的靠边位子坐下,埋低了头假装看书,但心里却诚惶诚恐,眼光时不时悄悄向四下扫扫,看那位可恶的中年女班主任有没有进来并发现我。因为我不是名正言顺的学生,在我蹭课的经历中,她已经有很多次毫不留情地把我撵出了教室。如果她头天夜里做了好梦,她撵我时的态度就比较客气,而且她会呆上半个多小时后走掉去忙别的事,我便又溜进去听上一段文学大家们的演讲尾声;相反,当她浮肿着眼袋,撵我时的态度严厉又生硬时,我想她肯定是揣着恶梦来的,她准会恨恨地瞪着眼,一副看谁都不顺眼的样子,长时间坐守在教室门口,直到下课。这样我也就错过了很多关于文学的尾声。
     那天的课,是请莫言来讲,但开场白后,莫言自己就改成了座谈会。所幸没人来撵我,竟然让我听了个完整版的。
     因为那天中年女班主任压根儿就没有出现,课后听说,她是患了感冒。善良的我,为了蹭课,竟然在心灵深处,生出过希望她多感冒几天的不良想法。当然,随后我又向上帝忏悔,希望仁慈的他宽恕我。
     那天,上课铃一响,我确认自己没有搜寻到中年女班主任的身影,心里渐渐放松了些。抬头向讲台望去,便看见了仿佛从天而降的莫言──他显得稍微有些拘谨,但又似乎要极力表现出从容自若,他试图架一个很随意的二郎腿跟大家侃侃而谈,但因为身体的粗壮而没有完成这个动作,完成的只是抬脚的一瞬,“咚”地踢得桌子发出一声闷响,于是,他放弃了翘二郞腿,微微调整一下坐姿后,将两只手握在一起,直截了当地说:

“说什么呢?一年前,我就坐在你们现在的位置上。我因为不守纪律,何老师(指鲁迅文学院教授、教研室负责人、著名文学评论家何镇邦先生)曾三次要开除我,每次都是找熟人说情才被留下......”讲台下一阵快乐地哄笑。就这一句,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迅速拉近了陌生的距离。

这就是莫言的开场白,憨实质朴得跟他的长相一样。

听大家笑声止住,莫言自燃起一支烟,慢慢吸一口,说:

“听说你们中有人出过不少书,不少作品被选发,想必大家的水平至少不在我之下,那么我坐在这里的意义,实质是作为一个有名的动物被展览。我们最好以对话的方式来座谈,我可以告白所有别人想知道的事情,包括隐私。我这人嘴贱。”话毕,台下又是一阵快乐地哄笑。

但在接下来的对话问答中,莫言便让人感觉到他作为作家的厉害来。

在此,摘录几段我当年的笔记。比如,有人问:“你认为什么才会羁绊文学的发展?”

莫言不假思索地答:“政治。比如‘文革’,我想仅以此为例。”

又有人问:“你如何评价战争?”

莫言说:“战争实质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以生命为方式和代价的游戏。”

另有人问:“中国作家怎样才能走向世界?”

莫言答:“对此问题,我俩应换个位置来谈。”

再摘录一个问题,有人问:“文学怎样才能穿过禁区获得突破?”

莫言答非所问道:“不知大家有没有骑自行车横穿马路或闯红灯的兴趣?我是时常这样干,牙一咬就过去了,大不了一死。你不怕死肯定就有人怕你死,司机怕你死。”

在那次座谈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莫言在一大段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中,谈到了他特别喜欢吃饺子,而他之所以选择当作家的理由,竟然是:为了能每天都吃上饺子。因为莫言的童年,是在贫穷与饥饿中度过的。他的邻居是一个大学中文系被打成右派下放回家的学生。那个右派学生对莫言说他认识一个作家,那个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而且还是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嗞嗞地往外冒。莫言听了,震惊得难以相信,但那个右派学生再次强调说:人家是写一本书就得了很多稿费的作家!这次莫言相信了,并禁不住暗自心想:当了作家,每天吃三顿饺子,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呀,神仙也不过如此。从此,本来就喜欢读书的莫言,更加勤奋的读书并开始创作,只为了将来也当上作家,也能一天吃三顿饺子。

当时,这个以饺子为主角的关于莫言的朴实励志故事,听得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心想:已经是著名作家的莫言,竟然跟我有着同样的喜好──爱吃饺子。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欢欣与鼓舞,想想看,虽然我只是一个文学小青年,但我跟大作家莫言一样爱吃饺子,这事儿就有点非同小可。因为,这就意味着我可以向着一个方向努力,而那个方向,就是向心目中神圣的作家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点。这是何等巨大何等闪光何等值得奋斗的梦想啊!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莫言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不仅能够天天吃饺子,而且连世人都知道他喜欢吃饺子,在瑞典领奖时,都有众多华人用莫言最钟爱的饺子,庆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专门给他包饺子吃。

而我呢,收获也不算小,我已经从一个文学小青年,成功过渡到文学老青年。

最主要的是,我还一直爱吃饺子,同时也一直没有抛弃我的奋斗目标,努力向心目中依然神圣的作家方向继续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点。尽管,我知道文学老青年离作家的距离仍然十分遥远,犹如从地球登上美丽的星空一样遥远,但它始终以梦想的美妙状态呈现,还是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需要用心仰望的美好和诗意。

时光流失近二十载,我和莫言一样,仍然痴心不变、一如既往的喜欢着饺子,爱吃着饺子。2008年3月在发行量140多万份的《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几乎占据一整个版面的散文《饺子,心中的一根弦》,就是我为爱吃饺子而写下的确凿证据,这份报纸,无疑为我当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力,真可谓:饺子,功不可莫。

现在的我,动不动就自己包饺子给自己吃,而且想包什么馅就包什么馅。尤其是春天,我在奥林匹克公园散步时信手采一堆荠荠菜,然后回家包荠菜饺子吃,那种带着泥土清香的美味,滋养得我不亦悦乎。这种能经常吃到饺子的幸福生活,想来,一点都不比莫言差。

感谢东汉医圣张仲景先辈对饺子的首创和传承延续两千多年来的独属于中华文明的这一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感谢饺子成就了莫言,让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实实在在地扬了一下眉梢,更让“文学已经死了”的冷清局面,在短时间内有了起死回生的迹象,使人们在谈论文学时至少不觉得太落伍和太丢人,更使许多像我一样一根筋痴心真爱文学的草根,聊以宽慰的觉得自己并非在不务正业和浪费生命。

感谢饺子的包容与大气,在温情体贴着我的胃的同时,还裹携并滋养着我一直都舍不得放手的文学梦。

饺子佳美,真心感谢饺子。

《莫言与饺子》中国文化观察网链接http://www.ccaen.com/Article/jy/201607/4071.html

 

          

散文集《心中盛开的向日葵》 张晴/著

              期待众亲们暖心支持!!!

           预定购买此书请加微信:443198455

作家张晴-百度百科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6%99%B4/5943348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