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杨: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
2021-03-23 12:38:00
  • 0
  • 0
  • 8
  • 0

张杨: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

文 ∕ 张晴(黑白梦幻)

当下的中国影视,过度娱乐化、庸俗化、类型化的状况很严重,宫庭穿越,情色暴力,打打杀杀,热闹而浮躁。一部剧或一场电影看完,哈哈一乐或漂亮明星养一下眼或肉体感官被刺激一下后,转瞬间,一切皆成浮云。这样的影视,最多只是完成了最粗浅、最低俗的娱乐意义。

影视虽说是眼观耳闻的娱乐,但说到底,影视娱乐也有优劣之分。窃为以,优秀的影视一定有它高境界的意义,它是纯精神的享受,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关爱,是人性与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与追问。

从这个意义上讲,刚刚获得第三届纽约中国电影节“亚洲杰出导演奖”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杨,正是这样一位关注现实,颇具人文理想的电影导演。

张杨,不“张扬”

2012年4月22日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导演张杨的新片《飞越老人院》,作为被电影节邀请的首映影片,当日下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在著名导演吴天明老师的热心引荐下,我见到了面相憨实的张杨。

张杨本人,比电视、媒体上的影像要显得年轻。他圆圆的脸庞,眼神明亮,笑起来很阳光,让人很容易想到他曾拍的电影片名《向日葵》。他说话的时候,随和、真诚,别人说话时,他又静静地,间或眨眨眼,听得很认真,给人一种低调的感觉。

提起张杨的名字,人们都会误以为是有着特别高调意味的“张扬”两个字。

实际上,张杨的名字,来历十分简单,之前倒有个小故事:张杨原名叫张向青,因为早年在他们家后院的墙上,有一句醒目的大红标语:向江青同志学习。他的名字,就是从这句话里摘了两字出来。“四人帮”粉碎以后,不得不改名字,为了简单,也为了省事,就把父母的姓氏各取一字过来,因他的父亲姓张,母亲姓杨,于是,便改成了张杨。这个张杨跟“张扬”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张杨一路走来,伴随他的一直都是踏实、低调和内敛。

人如是,他的电影作品亦如是。无论是当年的《洗澡》,还是今年的《飞越老人院》。

静水深流,越是成熟的作品,越内敛,却也越充满着力量。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生活感悟。但我感觉,这也正是张杨的追求。正如他说:“我理想里的电影,是那种比较客观、冷静、有力量的电影。”

关于是否“张扬”的问题,张杨笑着自我评价说:“我不会拿腔拿调,也不会装腔作势,很随和吧,也重人情。对朋友,尽量能帮忙就帮忙。我觉得我很含蓄,是一个往回收的人。”

张杨每拍完一部电影,都会让自己安静一段时间,并告诫自己: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把自己清理一下,想一想自己的理想,衡量一下自己所做的事儿。

若用儒家的观点衡量张杨,我想,他便是那种善于用“慎独”的方式进行着自我修身,自我警醒的一类人吧。

用电影的方式跟别人沟通

人世间的事情,说白了,全都是人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系的好与坏,全都在沟通上,而每个人的沟通方式又不尽相同。

张杨的电影,几乎都涉及各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默默贯穿着一种复杂的扯不清理还乱的父子关系,这也正是他致力于探讨的生活问题。

张杨表示:其实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让你去跟别人沟通的方式。我觉得这特别重要。说到底你希望你的电影,能找到一些知己,别人看了你的电影觉得喜欢或者从中看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东西,当你和这些观众在交流时,你会发现他们看懂了你的电影,理解了你的电影,这就是特别让人高兴的事儿。

在张杨看来,电影跟自己的情感、生活都有关系。通过电影,能够淋漓尽致地把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就是他跟别人沟通交流、分享生活的一种非常妥贴的方式。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张杨跟自己关系十分紧张的父亲,达到了一种良好的沟通。

张杨的父亲张华勋,曾拍过《神秘的大佛》、《武林志》等影片,算是中国最早拍武打片的导演。张杨是独生子,从小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张,以至于常常吵翻甚至动手,这一直是张杨心中的一个死结。虽然他知道父亲很爱他,但因为从小到大,那种爱太过沉重,沉重到任何事情都不给他一点自由和喘息的机会,致使彼此隔阂很深没有办法再面对面沟通和交流,最终让他难以承受这份生命之重而导致判逆,并曾经为了逃避父亲而跑到广州去上学。

张杨曾在多部电影中,都表现过父子关系。尤其是今年的新片《飞越老人院》,他还特意邀请父亲出演了一个角色饰演老孙。

通过这部电影的沟通,张杨和父亲的关系得以和解。张杨高兴地说:“《飞越老人院》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父子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父亲,七十六岁,参加这部电影的演出,老头变得愉快了,我们之间也有了一次实质性的沟通。”

张杨的父亲张华勋,也在《飞越老人院》的新闻发布会上,不禁感慨而动容地说:“之前一直觉得儿子相当叛逆,拍完这部电影,发现儿子心里不仅有父亲母亲,还有普天下的父母,是大爱,我很感动。”

温暖而引人思考的《飞越老人院》

静心、沉淀、筹备三年之久,张杨于今年5月拿出了新片《飞越老人院》。

这部影片以温暖励志为基调,关注当下中国进入老龄化时代的社会问题,充满了爱心和真诚,是向所有老人们献上的一份爱的礼物。

这是张杨的又一部关注现实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中国老一辈艺术家集体亮相的电影。由许还山、吴天明、 李滨、王德顺、蔡鸿翔、唐佐辉、江化霖、田华、仲星火等主演,演员平均年龄70岁以上。其中,年龄最大的演员92岁,最年轻的是60多岁的蔡鸿翔。整部影片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技,只是朴素而温暖地呈现一群可爱的老人。张杨表示:“这部电影,是对老艺术家们的一种致敬!”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记忆最深的是观众席上不时传来抽泣声,而我的眼睛也一次次地涌出一时擦不干的泪水。

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带给观众感动和温情,更重要的是引人思考中国当下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养老现状、如何养老、老人到底应该住在哪里等等。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接近两亿,占全世界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全世界唯一老龄人口上亿的国家。两小养四老,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养老困境。而中国当下的养老院现状是:民营的太贵,环境好,价位太高,住不起;公办的太少,条件差,床位少,挤不进去。同时,绝大多数人,又对到养老院养老持有排斥和回避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值得一一深思。

《飞越老人院》直面这一系列问题,恰是对每一位作为儿女们的生命个体良心的拷问与呼唤,更是一种向政府、国家在社会养老机制种种缺失与不健全、不完善问题的呼吁。同时,也让我们正视生命的沧桑与不堪,从而反思活着的意义。

有很多人以为,《飞越老人院》是只适合老年人看,我特意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一些年轻人,结果,他们看后的反馈,都说非常感人,是部让人记住的好电影。其中有位在小学当老师的年轻人,动情地说:“很多年都没有被一部电影感动得哭得唏哩哗啦了,我准备还要看很多遍,我相信,我会看一遍,哭一遍,太感人了,会让做儿女的思考很多问题。”

张杨作为一个年轻导演,能够在市场化商业味很浓的时代,真诚而踏实地拍出这样一部关爱老人、表现老人自我超越和直面生老病死的引人思考的电影,应该说非常难得。

张杨表示:“这个时代,老人是社会问题。我自己有这么一个责任感、这么个心吧。我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老人,把封闭的心打开。”

在写这篇稿期间,我特意采访了这部电影的主演,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还山老师,请他说说张杨,他不无中肯地说:“张杨不错啊,有思想,懂得电影。他一直关心边缘人物,几部片子都关心老人。他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和眼光来看待老人的问题,所以,拍片时,他要求剧组所有的人都来真正关爱老人。从住宿到拍戏的时间安排,每个细节,都很人性化。把这么多老人召集在一起,他很有魄力,很难得,也很不容易,他是关怀老人的楷模。”

谈到张杨,这部片子的另一位主演吴天明老师说:“张杨真诚、认真、勤奋,我参与演出,也算是一种支持。”他还强调:“任何时候都得关心现实,每个导演都应该关心你的时代,你的社会,只可惜关注现实的导演越来越少,张杨是个例外,所以愿意跟张杨玩。”

2012年10月,在夏威夷和芝加哥的国际电影节上,《飞越老人院》均受到了观众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愿张杨把他这份美好而温暖的“献给全天下老人们的礼物”,奉送给世界上更多的老人们。

坚持用现实题材表现人文精神和电影理想

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发现,人们在谈论一部电影时,已经不是以思想性、艺术性为价值判断,而是以票房多少作唯一衡量的尺度。

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境况下,第六代导演中不少曾经有个性的电影人,也开始无奈的向市场服软,不得不拍摄商业片。而张杨却一如既往的关注着现实题材,关注着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普通事。比如儿子、父亲、家庭关系、成长经历、民工遇到的困惑、抑郁症、养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他都采用一种温情、温暖的基调,默默地表现人性和人们精神层面的诉求。这使张杨在第六代导演中显得比较自我又独具特色的一位。

关于票房的问题,张杨表示:我不会太看重票房,我觉得我的电影也不会靠商业那么近,不会为了商业拍电影。我拍片的前提,一定是主题先行,这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我要拍我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事实上,一个导演拍出的所有电影,最根儿上的都是他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而我真正关心的,是人精神领域的东西,所以,我不会首先考虑自己的电影好卖不好卖。即使电影拍出来票房不好,我也不担心,顺其自然吧。因为,在我看来,电影更多还是一个传播的社会意义,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影响到更多的观众,剩下的事儿还是要交给运气,交给观众吧。

至于如何影响观众,张杨坦言:“潜移默化地影响人,这个影响不是‘我要教育你,我要改变你’这个概念,而只是让你去思想,只要你坐在那儿想了一下,我就觉得实际上达到我的目的了。比如《昨天》,有观众跟我说‘看完这个电影挺难受的’,我觉得就足够了,这说明他已经在回味或者在思考了。”

谈及现实题材,张杨表示:近些年,中国的环境不是很好玩儿,经济发展得很快,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上去了。即使是艺术家,也都把精力用在怎么去赚钱、怎么把自己弄出名这样的事情上。这种情形,让你会感觉到脑海里理想的东西和现实发生了剧烈冲突,这会让人心里很难受。我自己也一样,有困惑、有矛盾、也有思考,好在思考之后,有了一个调整,这样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个出路。我还是会坚持自己以往的现实题材风格,把目光关注到情感、人性、精神这一方面,这种现实的故事会让我有感而发,我觉得真的是挺好的一个出路。

谈及理想,张杨说:“我觉得我在生活里还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内心有自己很丰富的东西,或者说是有很坚定的理想,应该是一个有理想的普通人。我想坚持做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不去做一个赶点儿的电影人,而是努力做一些能留下来的电影,我觉得,这样才是靠谱的事儿。”

纯粹的艺术,总是需要极少数人去坚守,电影也一样,我手拍我心,或许只有像张杨一样的少数艺术家才能真正领悟。

一切向钱看,也许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必经之路,相信在将来,也许5年、或者10年、20年,我们的电影艺术连同很多文化艺术一起,都会有一种关注人性光辉、关怀人文精神、追求纯粹真善美的良好艺术形式的回归吧。(注:该文曾发表于《人民艺术家》杂志)

【张杨简介】

        张杨,中国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电影作品有《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向日葵》《落叶归根》《飞越老人院》《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等,先后获得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张杨工作照
张杨在拍摄《飞越老人院》时与吴天明、许还山开心在一起
张杨在给斯琴高娃说戏
图为张杨与本文作者张晴

【温馨敬告】张晴最新散文集《心中盛开的向日葵》已经出版,对该书感兴趣的亲们,欢迎加微信联系购书!微信号:443198455 (添加时请注明购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